灣區文化流動 香港前景無限

自李克強總理在今年三月的「兩會」政府工作報告中,正式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,該倡議便火速落實,並成為國家重點政策。時任特首梁振英更多次率團到大灣區進行考察,並在政府總部主持諮詢會,向各界徵詢意見。七月一日回歸慶典當日,國家發改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主事人,在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見證下,正式簽署合作框架協議,標誌着香港將啟動前所未有的發展新動力。

粵港澳大灣區涵蓋廣州、深圳、珠海、佛山、中山、東莞、肇慶、惠州、江門九個廣東省城市,再加上香港、澳門兩個特區,形成灣區城市群。未來,三地政府將協力推進灣區建設,促進彼此的人流、物流、資金流和訊息流,以發揮協同效應,令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。除了以上該四流,我個人認為,文化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
一個國家的興盛,除了軍事、經濟等硬實力外,還需包括軟實力,而文化正正就是體現軟實力的重要一環。日本在七十、八十年代國力高速增長,除了製造業(汽車、電子、鋼鐵……)興旺,令其經濟騰飛外,日本文化的輸出亦為其GDP貢獻良多。當年一套接一套的勵志日劇瘋魔香港,不但衝擊本土文化,感染香港年青人奮發向上,連帶日本的電子產品、家用品、服飾、食品,都在香港熱銷,這股熱潮蔓延到今天仍然未散。九十年代尾崛起的南韓,在金融風暴後浴火重生,憑藉的就是「韓流文化」。韓劇、K-pop的流行,帶動的不但只是文化產業,韓國電子產品、食品、服飾、旅遊業都大行其道,甚至取代了日本的地位。

粵港澳位處珠江三角洲一帶,和黃河流域、長江流域一樣,都是中華文明的發跡地。我們同樣以粵語為方言,而且在建築、工藝、戲劇、武術、服飾、飲食等都一脈相承,頗有類同。香港、澳門更因為與外來文化接觸頻繁,深受西方影響,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和特色,香港的奶茶、豉油西餐;澳門的葡撻、豬扒包就是例子。今時今日的中國,已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語。大國的崛起,強的是軍事、經濟,中國企業到海外併購的消息時有所聞,但中國品牌始終未到位。中國工廠賺取的只是生產費、加工錢等蠅頭小利,賺得盤滿砵滿的卻是西方品牌。

回看粵港澳區,我們有許多獨有文化值得發揚光大,過往也有成功例子。例如澳門,博彩業曾佔其GDP超過63%,但近年在澳門政府積極保育,努力推廣澳葡歷史文化遺產下,博彩業的佔比在2015年已回落至48%,相反旅遊、零售、展覽業的佔比就相繼抬頭。又例如香港商界的李錦記,在推動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扮演着重要角色;由一樽蠔油起家,現在不但在香港醬料市場穩佔鼇頭,更做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其市場。相類同的例子還有許多,例如香港的中藥、唐餅,既有傳統特色,又因為引用西方的質檢、包裝技術,不但能在香港市場、國內市場佔一席位,也有望能走向世界。

大灣區的各項交流需要官商民的充分合作,據我所知,商界的反應頗為熱烈,因為灣區發展明顯比一帶一路更貼近香港,不但看到也明顯感覺到。其實,影響香港經濟的又何止大灣區發展,明年即刻啟用的高鐵香港站也是重中之重。雖然坊間有言論認為香港無需一地兩檢,改在深圳通關亦無傷大雅,這其實是一大謬誤。如高鐵終站不是設於香港,那高鐵為香港帶來的龐大經濟效益便會大半流失。原因很簡單,以流水為例,假如中途被截斷,即使最終仍有支流指向目的地,但流向目的地的水量一定被攤薄,這點有機會再詳談。


黃偉雄MH- 中原薈創會會長-雄情雋語

Centaline Club Quarterly Issue 15:Season 4 / 2017

揭頁版: http://www.centalineclub.com/newsletter/2017_4Q_15/mobile/index.html#p=3

你可能感興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