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口最美風景 騎樓老街

海口,海南島最重要的港口,現時是海南島的省會。這城市歷史悠久,晚清時更是對外開放的口岸之一。十九世紀末,許多遠赴南洋的海南人,名成利就後回鄉建屋,在海口的得勝沙路、博愛路、新華路等一帶興建南洋式騎樓,它們參差錯落毗連在一起,形成獨特的街區,留傳至今日,便成了騎樓老街。2009年,海口騎樓老街被國家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評為「中國歷史文化十大名街」,更奠定其歷史文化的地位。

海口的騎樓老街景區由國家文化部及國家文物局評定。
得勝沙路的騎樓還未修整,明顯看得出是歷經風霜,頹敗而破落。

騎樓,是一種外廊式的建築設計,演變自歐陸風格的建築,在東南亞地區是常見的建築。話說英國人在18世紀中,殖民至印度南部的貝尼亞庫普爾(Beniapukur),他們不適應當地的炎熱天氣,便借鑒了當地人加闊屋簷的做法,在住宅前加建一個外廊,用以遮擋太陽,製造較涼爽的環境。這種做法,很快被當地人仿效,Veranda(陽台、騎樓)這詞亦應運而生。其實,「Veranda」這詞就是來自貝尼亞庫普爾的方言。隨着英國殖民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大,這種外廊式的建築風格逐漸在南亞、東南亞、東北亞以至中國得以普及。

中國境內的騎樓,大多集中在華南地區,廣東省、福建省、廣西省、海南島,以至香港、澳門都能找到踪影。華中地區的武漢和上海雖然也有騎樓,但因為氣候不同,實際功能較低,所以數量並不多。由於這種建築物臨街的一樓部分被建成行人走廊,走廊上方則為二樓樓層,二樓猶如「騎」在一樓之上,故稱為「騎樓」。除了騎樓,這種建築也有許多其他名字,例如馬來西亞華人叫其「五腳砌」,福建閩南地區叫其「亭仔跤」或「亭仔腳」,客家人叫其「店亭下」,大抵都與其地方方言有關。南方地區的騎樓還有一特色,地下通常作為商舖,二樓以上為住宅,騎樓既可防曬擋雨,又可展示櫥窗,為地舖的商戶招徠生意。

轉入博愛路,騎樓老街呈現另一景象,許多窗戶換上 統一的百葉木窗,顯得歸一整齊。
中山路現在是行人專用區,沒有擁擠的車輛,更具復古的味道,難怪吸引了新人在這裡拍婚紗照。
這座頂着「平安銀行」商號的灰藍色騎樓,外牆有極其精緻的雕花紋飾,還掃上金漆,十分華麗。
這裡的騎樓一座座鱗次櫛比, 雖各自興建卻隱見規律,二樓全用了拱形窗。

海口的騎樓老街,總長約4.4公里,從得勝沙路延伸到中山路,再連接博愛路、新華路、解放路、長堤路等老街區,覆蓋面積約2平方公里,三、四層高的騎樓建築大約有六百多幢。這些騎樓,大多是晚清時期,從南洋歸來的華僑回鄉興建的。當年,海口的海運航線經常往返東南亞的曼谷、吉隆坡、新加坡、越南西貢,以及華南的廣州、香港、台灣等地,這些活躍於當地的商家和勞工,回鄉後就把各地的建築風格帶回海口,形成現時騎樓老街歐亞混合的城市風貌。

經過歲月的洗禮,許多騎樓外牆的花紋現已斑駁剝落。得勝沙路段的,明顯日久失修,顯得破落頹敗,有些應該許久沒有人居住了,玻璃窗爛了也沒更換,獨自在閙市裡沉寂。博愛北路、水巷口街等在2014年年中由市政府以「整舊如舊」的方式進行修繕,明顯光鮮亮麗許多。放眼看,整條街的騎樓牆身都被翻新了,看不見裂縫,也沒有髒兮兮的污垢。許多窗戶也換上同一式樣的百葉木窗,部分騎樓的浮雕和商號在翻新後,以整潔的形式重現眼前,雜貨、布匹、醫藥、書局、酒樓、銀行等形形式式的商舖五花八門,重現老海口的繁華風貌。

華燈初上,騎樓老街尤具美感。夜色掩蓋了雜亂的電線,歐式街燈聚焦外牆上的精美雕花,漫步老街猶如踏入時光旅程,回到上一世紀。美中不足的是,這些騎樓雖被復修了,但徒具華麗外觀,並未加以善用。地舖的商家盡是些不搭調的小吃店、服裝店,既市井又土氣;而樓上呢,完全沒燈火,似乎也沒甚人居住,白白浪費了好地方。倘若放在港人手裡,不改成特色酒店,也會用做特色餐廳、咖啡室、精品店,賺盡遊客生意。在善用資源方面,香港似乎更勝一籌。

景區的路牌有齊中、英、 韓文,明顯是針對遊客的需要。
夜色和燈光施展了魔法,抹去了人群和車輛後,騎樓老街多了份嫻靜。
這座樓頂寫着「敦德樓」的騎樓,明顯帶有巴洛克建築風格,曾經經營了一家西式餐廳。

海口騎樓老街
地址:中國海南省海口市龍華區

    Text: Trace      Photo: Ivan

Centaline Club Quarterly Issue 18:Season 3 / 2018

揭頁版:http://www.centalineclub.com/newsletter/2018_3Q_18/mobile/index.html#p=15

你可能感興趣...